良渚玉璧——古玉之灵

2022-11-23

玉琮、玉璧和玉钺是良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三类玉器。前面,我们介绍了代表了良渚人信仰的琮和钺,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璧。

璧是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里说:“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当圆形有孔的玉器的边宽是孔径的两倍的时候,这件玉器可称为璧。但从实际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几乎没有器物能符合这样的标准,因此,考古学家们提出凡是边宽大于孔径的圆形有孔器都可称为璧。

璧环类玉器出现较早,早在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中就开始出现,尤其是凌家滩文化,有通过线锼形成的双重璧环、锯齿状璧环等多种形式,寓意对于太阳的崇拜和对天地的观察,只是那个阶段的璧环形体都较小,与良渚玉器中的成组“圆牌”形体较为接近。良渚文化璧的发展是从小型璧环向大孔璧环(所谓“瑗”),至最后定型的过程。

玉璧是良渚玉器中单位面积最大的玉器。早期玉璧形体小而不规整,也未成为大墓的标配,后期逐渐向大而规整发展,并成为大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大型玉礼器。一般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表示贵族对玉料的占有。

玉璧的制作,首先以线切割制成坯件,随后根据打样的圆形线,以片切割分段切割并修整成圆形,钻孔均为双向管钻。

良渚文化高等级墓葬中,品质较好、打磨比较精细的璧,出土的位置往往在墓主的上身部位。而那些制作稍粗糙的璧,往往呈堆叠状位于脚端部位。

良渚时期的贵族大墓里存在“一墓多璧”的现象,比如反山23号墓的墓主人,她的墓里随葬了54件玉璧,生前一定非常显赫。这54件玉璧分别放置在了她的头部、胸腹部和脚下。

神人兽面像集中反映了良渚社会生活中神的威严和神圣,既是以玉事神的巫觋们上天入地功能的写照,也是良渚部族尊崇的“神徽”。但奇怪的是,玉璧是良渚时期唯一不雕刻神人兽面纹,却依旧采用珍贵玉料去制作的一类玉器。

而良渚玉璧上虽然不曾出现过神人兽面纹,却雕刻了以“鸟立高台”为主题的符号。目前,考古发掘和传世品中带有刻画符号的良渚玉璧仅有17件,主题一致,只是不同玉璧表现出的“鸟立高台”的元素存在着多寡。

该玉璧直径为23.6—24.1厘米,厚1.5厘米,孔径5厘米。玉质色泽斑驳,青、白、灰混杂。整器非常规整,抛光十分精致。其中,一面较为平整,不见切割痕迹,另一面留有切割的凹弧及一条细裂纹。中钻圆孔,孔内壁经精细打磨,外缘虽非正圆,但修磨较好并稍内凹。外缘内凹现象是良渚晚期玉璧的典型特征。在玉璧一面中部稍上位置若隐若现的阴刻有一组“鸟立坛柱”的图形符号,由立鸟、阶梯状高台和台内类似飞鸟的纹饰组成。鸟伏首敛翅侧立在三级阶梯状的高台之上,鸟爪依稀可见。整器厚薄均匀,制作精良。

这些玉璧承载了祭天功能,与玉琮礼地功能的配合使用,是为“祭天礼地”。神鸟在良渚祭祀台上,充当人与天沟通的使者,是为“鸟立高台”。

从五千年前良渚贵族们在墓中随葬玉璧开始,它就一直作为美玉的代表,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虞叔怀璧其罪招祸、和氏白璧三献遭刖、蔺相如完璧归赵护国、鸿门宴张良奉白璧救主…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让玉璧相较于其他良渚玉器,在历史时期被发扬光大,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肯定无法想象,在五千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世界的奥运健将们获得的奖牌上融入了玉璧的元素,一方面以玉的“仁、义、礼、乐、忠、信”之德比喻中国人民胸怀天下、乐天好客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又通过“问士以璧”的潜台词,传递了对世界各国体育健儿的诚挚问候。文化和传承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 责任编辑:中国海盐博物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103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