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植物

2022-08-07

7月30日上午,为配合暑期科普特展“聪明的植物”展举办的第二场专题讲座“奇妙的植物”在常州博物馆学术报告厅进行,主讲嘉宾龚祝南教授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与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科学技术部重大专项咨询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省自然基金、攻关项目及成果奖评审咨询专家。现主要从事生物功能分子结构、作用机理及其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主编或参与专著4部。

讲座主要从植物趋向性相关的故事及其科学机理、植物生殖过程中如何实施“杂交优势”两个方面展开。

植物在长期的生存适应过程当中形成了各种特性及形态结构变异,比如“向光性”“叶镶嵌”“异形叶性”等,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而在热带雨林中则还会出现“七彩雨林”“老茎生花”“空中花园”“滴水叶尖”“巨叶现象”“绞杀现象”“板根气根”“藤本攀附”“独木成林”“石上树”这样的自然奇观。进入秋季,落叶纷纷,原因在于秋季逐渐缩短的日照是严冬即将来临的信号,成熟的叶片作为感受器感受到信号后,生长激素就会减少,而脱落酸、乙晞等物质会逐渐增加;低温和强光破坏了叶绿素,树叶渐渐发黄衰退。同时,树根吸收地下水分各营养的能力减弱。树干和树枝为了有足够的营养抵抗寒冬,就在树叶和树枝之间形成一种“离层”,隔绝了水源,这样树叶就飘落下来了。落叶后的树木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损耗,并把营养物质转运到根、茎、芽里存储起来,然后,树木就可以进入休眠状态,以度过寒冷的冬天。

为使植物后代具有较大的生命力、适应性和抗逆性,被子植物以生长单性花、雌雄异熟、自花不孕等方式来避免自花传粉,大多通过虫媒、风媒、水媒和鸟媒进行异花传粉,且以虫媒为主,二者在长期的演化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相互适应的关系。虫媒花较大并有鲜艳的颜色,若花小则密集形成花絮;多数具花蜜和特殊的气味;花粉粒较大,表面形成粗糙的外壁纹饰并有黏性物质分布,易被昆虫黏附携带。在形态上,特殊的花的形态吸引特定的昆虫类型;在习性上,虫媒花通过颜色、气味或特殊的形状进行广告宣传,使传粉者能迅速发现它们,并以花蜜与花粉作为昆虫传粉的回报。

植物世界探究趣味多多,现场的大小听众知识丰富、思维开阔,与龚教授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关注自然现象,学习科普知识,可以从身边的花花草草开始,我们都能成为一名植物学爱好者!

  • 责任编辑:常州博物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22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