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科技馆:卫星云图看雪跟日常赏雪一样吗?

张家港科技馆信息员刘丽 转自《科普时报》

2019-12-10

用风云气象卫星也能赏雪,云图里的雪景跟现实中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一样啦,卫星观雪可以纵览地球每一处的大雪覆盖,而日常赏雪最多能看到一个城市里的某个地点或近在咫尺的雪景。

 其实,古代诗人似乎早已经为我们区分出卫星赏雪与日常赏雪的不同了。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鲍照在《发长松遇雪诗》中写道:“江渠合为陆,天野浩无涯”似乎贴切形容了在卫星云图上,雪覆盖的江河沟渠都变成和陆地一样白茫茫一片,呈现出江渠成陆、天野无界的景象,一切景物都被白雪覆盖。诗词意境壮美、洁白一片的景致和气象卫星云图呈现出的冰雪图如出一辙。

宋朝杨万里在《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里写道:“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作者向远处望去,令他留连忘返的东山在浅红的晚霞中闪耀着洁白的光芒,雪山在霞光掩映下产生视觉差错,将静景化作动景,仿佛把人带入仙境,这感受也只有在人间的我们出门赏雪才能体会。

为什么风云卫星能看雪

风云卫星携带了一种光学遥感仪器,具有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通道。在可见光波段,地表和云、雪的反射率差异较大,后两者较高,地表较低,这一特点可用于识别地表和云、雪;在近红外波段,三者的亮温很不同,地表最高、雪其次、云尤其是中高云最低,可区分积雪和中高云;在短波红外波段尤其是1.6 μm附近,积雪反射率较低,云尤其是低云很高,可识别积雪和低云。

根据上述特征,科学家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模型进行积雪信息的判识提取,并以计算机自动判识为主、人工判识为辅,这样卫星看到的积雪一方面能计算出积雪范围、积雪天数、积雪雪深,另一方面以冰雪监测云图呈现,用于灾后评价,为农牧业生产决策和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至于微波通道积雪监测原理,在低频波段,干雪辐射主要受下垫面的影响;在高频波段,雪颗粒的散射起着重要作用,积雪辐射对雪水和雪颗粒大小敏感。由于干雪在高频是很强的散射体,但其吸收特性很弱,故可用来探测地表积雪雪深,目前通常采用18.7 GHz和36.5 GHz这两个频率的亮温差来反演雪深。

这说来似乎挺简单,实际上卫星数据接收下来后,要经过一系列定位定标处理、云检测、质检、计算才能生成积雪监测产品用于业务和服务。不同卫星携带仪器不同,用的通道不一,但判识原理都是大同小异的。

一般人能从卫星云图上看出雪吗

 说实话,如果没有专业背景,一般人在云图上看雪(常年积雪除外)还是有点难度的。卫星气象工作者通常会在多通道积雪合成图像上迭加经纬度网格、行政边界和行政区划名称(如省、地、县名)以及江河、湖泊等地理标记,还会对图像进行注释:卫星号、时间、图例及合成图像色彩的意义,最后以积雪监测专题图形式发布积雪范围、面积等,这样,一般人不难从中了解降雪的分布。

 关于雪的一些基本知识

什么是初雪?通常指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各地初雪标准是不一样的。北京地区标准(满足条件之一)是:全市20个人工站中超过10个站点测到降雪;城区5站(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均观测到降雪;城区5站有3个或以上站点观测到有降雪,且至少1个站降雪量≥0.1mm。

什么是积雪?覆盖在地球表面的雪,分为永久积雪(终年不化),稳定积雪(连续积雪,空间分布和积雪时间大于60天的季节性积雪),不稳定积雪(不连续积雪,空间上断断续续,时间在10~60天),瞬间积雪(大范围但很快消融的不超过10天的积雪)。我国稳定积雪面积有42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4%。

 降雪量,是指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通常以24小时下的雪量度量,10毫米以上就是暴雪了。

瑞雪兆丰年,这句流传很广的谚语,是说适时适量的雪会给来年带来丰收。瑞雪有调节气候、保护生态、影响土壤结构和湿度等,还能带来绝美景观愉悦身心。

长时间大量降雪可能会造成包括雪崩等灾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严重时会对牲畜甚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特别提醒登山爱好者:冬季登山要留意当地天气预报。

  • 责任编辑:张家港科技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928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普知识】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