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

2013-08-26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2009年达到7000万元,年均增幅达129%。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致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新城科技园和其它功能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聚,建成了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园、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引入人才市场、技术市场、金融超市和各类专业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内企业共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平台2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5个,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41669.15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3226万元。2009年专利申请量达394件,其中发明专利达128件,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软件产品53个。有5个企业成为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区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300多家,其中: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8个,涉软企业53家,经认定的省级软件企业22家。2009年实施科技发展项目63项,其中获得国家省市立项45个;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对22个,企业自主研发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74亿元,年均增长38%;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87亿元,年均增长70%。

  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集聚。全区科技人才总量从2003年底的不足2万人快速上升到目前的6.4万人,年均增长26.2%;高层次人才总量达9791人,年均增幅22%。落地的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等部分特殊人才总量位居全市区县前列: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自然科学基金等领军人才4名,省“双创”计划、“333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创新创业人才42名,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500余名。

  科技惠农作用进一步体现。十一五期间组织农业科技项目20项,获得扶持2100万元。先后引进200余新品种,累计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培育科学种植示范户40余户,带动农民增收年均1500万元。农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已基本形成以葡萄采摘为主、农俗文化及餐饮相辅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

  科普服务民生进一步深化。全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落实《科普法》,进一步完善区、街、社区三级科普网络,坚持科普服务民生。全区建成8所社区科普大学,培训社区居民5万余人次;建成科普画廊500余米,电子科普画廊2座,社区科普体验馆一个,有效拓展了科普宣传阵地。积极开展科普周、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重点活动,组织广场咨询、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等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大众科学素质。

  • 责任编辑: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管理员
  • 阅读次数:1025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技发展】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