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中的文物——石磬

2022-11-27

散落在中华大地、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以自己的方式静静讲述着风云流变的历史故事,而每一个古文字背后,也尘封着穿越时空而亟待解锁的文明密码。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我们更轻松、更近距离地认识它们?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名片,也是华夏文明的骄傲。盐博《藏在汉字中的文物》,带你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温度,体验“活”起来的文物与文字!

古代中国有所谓的石磬,“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美石或玉雕成。如《荀子·乐论》:“磬似水。”意思是磬声如流水。

“磬”的古字写作“殸”,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左上方的三角形为一个古磬,最上方的“屮”形是悬挂磬的架子,右下方是一只手(又)拿着木槌“几”在敲击石磬。

石磬作为“金石之乐”的重要成员,出现很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就是石器,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石片碰撞在一起能发出清脆的音响,从而有意识地去制造和利用这些石片,这些石片正是石磐的前身。

这两件来自夏商周时期的石磬陈列于《和韵天下——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特展厅内。

龙纹石磬 商

石编磬 战国

磬为板振动乐器,多以天然石片制成。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时期,延续使用三千年,经历了从单纯性节奏乐器向复杂性旋律乐器发展的过程。

夏商时期,磬从表面粗糙不平、形制天然的单片磬,开始演变为制作精美、工艺考究的石磬。商代前期的石磬表面多刻绘有精美的虎纹、龙纹、鱼纹、鸟纹等,体现了商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到了商代晚期,编磬开始出现,即依石片大小次第排列音序。秦汉之后,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磬的音高和其大小、厚薄有着密切的关系。

  • 责任编辑:中国海盐博物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86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普知识】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