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病毒 了解病毒 远离病毒

2020-03-03

从病毒本身的“偏好”来看,其发展和变异的目的不是“战胜”或者“毁灭”,甚至可能会希望与宿主“和平共处”。病毒是难以被杀灭的,但可以被抑制。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且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繁殖的化学物质。病毒除了在科研和生产中作为某些工具性应用(如基因工程中作载体)以外,危害较大,比如HIV、肝炎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等,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然而,“杀死宿主”是对病毒没有好处的。像SARS这样对人致死的病毒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人类身上,是因为人们破坏了某些自然规律才出现的,SARS病毒对于蝙蝠没有那么高的致死率,到了人类身上致死率就变高了。也就是说,从病毒本身的“偏好”来看,其发展和变异的目的不是“战胜”或者“毁灭”,甚至可能会希望与宿主“和平共处”。这也再次让我们明白,抵制食用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界的平衡,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底线。

引发此次重大疫情的病毒于2020年1月12日被WHO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简称“新冠病毒”),是一种先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但因其致病性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两种冠状病毒,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也离不开传染病的流行规律,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

传染源:尚未找到原始传染源(推测为蝙蝠),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目前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从以上可以看出,遏制疫情的关键就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早发现、早上报、早隔离、早治疗。目前各地医疗团队驰援武汉,全国人民闭门不出,勤洗手、戴口罩,就是最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信让很多人揪心的一条信息是“目前尚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新冠肺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大家可能会焦虑: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高变异性和寄生在细胞内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多数病毒性感染是没有特效药的,不像细菌性感染可以根据体外培养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这也是慢性肝炎和艾滋病难以治愈的原因。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病毒是难以被杀灭的,但可以被抑制。反过来看,许多病毒感染特别是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不药自愈”的,比如普通感冒、流感等,新冠病毒感染同样如此。大部分是轻症患者,甚至和普通感冒类似,做好居家隔离,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适当对症治疗,等待自愈即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切断传播途径是必须的,医学观察是必要的,轻症患者也是传染源,若症状加重需戴上口罩去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那么,在这个容易伤风的季节,在没有明确疫区或患者接触史的情况下,如何区分新冠肺炎和普通感冒呢?发热(静息状态下体温超过37.3℃)仍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持续的(超过3天)、较高的发热(体温超过38℃),伴有乏力、干咳(少痰)、四肢酸痛等症状。若还有气促、胸闷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尽早就医。

而普通感冒常无发热或短暂发热,伴有卡他症状(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一般不引起肺炎(下呼吸道感染)。建议:对一般人来说,只要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和人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外出时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勤洗手,就已经能够防护。非专业人员日常防护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就好,N95口罩防病效果更好,但透气性较差,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居家隔离时,保持正常生活规律,开窗通风,适当休息,充足睡眠。酌情选择居家可做的锻炼,阅读和音乐有助于减轻焦虑、保持好心态。积极配合政府的检疫与隔离措施,给家里老人做好健康科普,坚决执行防护,疫情终将早日结束。

  • 责任编辑:张家港科技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102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普知识】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