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学扎兔儿灯,科技馆里乐趣多

纪晓蔚

2024-02-18

兔儿灯是孩子们的“心头好”,也是一代代南通人的集体记忆。正月里,元宵节,拉一盏闪亮的兔儿灯走在大街小巷,不知是多少人的温暖童年。

2月16日,100多名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们齐聚南通科技馆,在扎灯艺人老沈的指导下,学扎传统的兔儿灯,享受浓浓的年味,准备迎接甜蜜的元宵。

老沈分发了制作兔儿灯的几样材料,就开始讲兔儿灯的制作诀窍。材料看似简单,诀窍也不难,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点要准,扎要紧,七分扎,三分糊。这十二个字暗藏玄机,环环相扣,但老沈边讲边示范,倒是通俗易懂。大家听得兴致盎然,看得自信满满。

兔儿灯的“骨架”是竹篾,包含7个圆圈。“将3个大圈交叉固定在一起,作为兔子的身体。两头各套一个中圈,交接处用细绳扎好。”听到这里,大手和小手都小心翼翼,耐心比划着,一步步搭框架。“点要准,扎要紧。注意固定点之间的距离。”老沈反复提醒,因为兔子骨架的制作内有乾坤。绳子扎松了,兔子要散架;扎得太紧,形状难调整。竹条间距也要恰到好处,否则很难均匀糊纸。大家刚才还迟疑犹豫,这下茅塞顿开,很快就找准了点位,学会了运用十字型缠绕扎绳法。待整体骨架造型均衡,大家就开始固定两个小圈,作为兔头、兔耳,再扎上短小的尾巴。嘿!一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的兔儿灯,就这么显出了雏形。

拗好骨架,兔身的糊纸可是个细活。每一个立面都需要单独裱糊,特别讲究技巧。将一片片白且透的纸,按照框架大小,从两头到中间,依次贴上。兔身绷紧,才显得圆润饱满。孩子和家长们配合默契,递胶水、拿剪刀,各司其职,还时不时发表见解,讨论如何做得更快、更好。

最后的装饰环节,让兔子华丽变身。用剪纸为兔子点睛画眉,给兔身贴上吉祥的“囍”字、“春”字,再绕上一圈飘逸的金穗。装上轮子,栓上长绳,开溜!

一盏盏极具特色的兔儿灯,喜气洋洋,神采奕奕。刚才的一堆竹篾和白纸,就这么鲜活起来。看着自己的第一只传统手工“杰作”,孩子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写满了笑脸。“正月十三上灯,点燃灯肚里的蜡烛,你就是通城小巷里最靓的仔!”看着“徒弟们”的杰作,老沈也开心地笑了。

都说南通兔儿灯的特点如简笔漫画,简明,可爱。可要做好一只兔儿灯,孩子们经历了扎骨架、裱糊、点缀……用了近三个小时。这是耐心的考验、定力的坚持。感受元宵民俗氛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体验动手的快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年,南通科技馆将会组织更多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快乐地成长。

  • 责任编辑:南通科技馆管理员
  • 阅读次数:250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