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苏州特色基层科普场馆体系之构建

苏州市科协

纪顺俊

2015-06-08

近年来,苏州科普工作紧密结合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对人的科学素质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广泛深入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面向基层社区的科普场馆建设,全市已建成各类基层科普场馆达375个,初步形成了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常年对外开放、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现代化科普场馆体系。

一、苏州基层科普场馆体系的内涵特征

苏州基层科普场馆体系既包含一般科普场馆的基本内涵,又带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创新的显著特色,体现了苏州科普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方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1.分布体系的均衡化。苏州是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全市科普资源建设适应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在布局上更加注重均衡共享,科普场馆遍布城乡。目前,苏州大市范围下辖4个县级市、4个市辖区、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据统计,全市375个基层科普场馆较为均衡地分布于所辖各县级市和各城区,其中,张家港市50个,常熟市21个,太仓市30个,昆山市35个,吴江区54个,吴中区35个,相城区19个,姑苏区46个,苏州工业园区40个,苏州高新区45个,充分体现了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全民共享、公平普惠的原则。

2.内容体系的特色化。苏州科普场馆展示主题学科内容丰富,按照科普主题可分为综合性科普场馆和单一主题科普场馆。综合性科普场馆展示内容广泛涉及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主要为各县级市综合科技馆和部分基层科普馆。除了综合性科普场馆外,单一主题科普馆占比达到85%以上,所展主题与苏州经济、产业、文化尤其紧密,主要涵盖健康、防震减灾、机器人、消防、交通、禁毒、人防、气象、生态、农业、收藏、吴文化等主题。比如苏州丝绸博物馆、淡水鱼类博物馆、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吴门医派青少年传习中心、拙政园社区古代科技展示馆、苏州八大新兴产业流动科技馆等,广泛展示了苏州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吴地文化传承相融互促的地方特色。

3.投入体系的社会化。苏州在构建现代化科普场馆体系的过程中,坚持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导向,充分调动在苏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科普公益事业的热情,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共享。一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比如与中国极地中心合作建成苏州极地科普馆,已列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与中航雷电院联合建成姑苏区金阊街道青少年航天科普馆等。二是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投入科普场馆建设的积极性,帮助提高其社会知名度,而建成的与他们业务或产品息息相关的科普场馆。该类科普场馆投资大、设施齐、功能全。如苏州海洋馆、吴江长漾淡水鱼类科普馆、昆山移动公司未来生活馆等。三是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科普场馆建设。如部分街道社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由辖区居民提供家庭收藏品,集中到街道社区展示,逐步形成规模相对较小、功能相对较弱的科普展示厅,像沧浪区胥虹社区的“家庭收藏馆”等。

4.传播体系的扁平化。为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科普教育的最大功效,苏州现代化科普场馆体系构建中始终致力于传播体系的扁平化,90%以上的科普场馆直接建立在城乡基层社区,让科普服务产品“一站式”供给,并编撰了《科教零距离》一书,将场馆介绍、开放时间、详细地址、公交线路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发给市民,开展“百所场馆开放日”活动,引导市民前往参观,实现了科普场馆科普教育“点对点”的“扁平化”传递和便捷化服务。据苏州市公民科学素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公民参观科技场馆的比例逐年提高,2005年为24.50%,2011年为49.80%,科普场馆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在构建现代化科普场馆体系中,苏州坚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因地制宜、个性服务”的原则,各类科普场馆“谁拥有”由“谁负责”,“谁受益”由“谁管理”,做到产权明晰,属地明确,责任到位。对于企业拥有的科普场馆由企业负责运行管理,对于各地政府投入的科普场馆由当地负责运行管理,对于科协系统投入建设的科普场馆,特别是基层社区科普场馆,除了有序面向社会全面开放的同时,充分依托街道、社区科协组织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社区居民进行监督,上级科协等部门给予业务指导和相应经费支持,形成街道、社区、居民和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多方协力合作、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二、苏州基层科普场馆建设的经验做法

苏州构建基层科普场馆体系的过程,既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大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迫切要求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的,又具有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

1.基层科普场馆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由于苏州地处长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仅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3000.00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苏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大了科普工作支持力度,“十一五”末全市人均财政科普经费投入达到5元,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科普事业和科普基层设施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反过来,科普工作的扎实开展有效提升了市民科学素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应用,较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引领战略的实施,两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

2.基层科普场馆建设与苏州吴地文化特色相统一。苏州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科教繁盛,既是古代“状元之乡”,又是当代“院士之乡”,拥有110多位院士。浓郁的创新文化繁荣与发展,厚重的科教资源汇聚与积淀,为科普工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无论是市民自发而建的社区科普场馆,还是企事业参与建设的较大规模的产业科普馆,或者是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建的各类科普场馆,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并深深烙下了吴地文化“崇文重教、包容创新”的传承与发展。 

3.基层科普场馆建设与市民科学素质现代化相统一。结合苏州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科普示范城市群创建的重要机遇,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镇社区调整的机遇,全市各地围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人的科学素质现代化需要,重新规划建设了一批基层社区科普场馆,尤其是注重发挥青少年科普1:6的放大效应(即1个孩子带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3个家庭6口人),将其社会效应贯穿科普工作之中,设立了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建立了一批青少年主题科普场馆,为建设现代化科普场馆体系奠定了基础。

4.基层科普场馆建设与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相统一。2011年,按照社区科普惠民服务有场地、有设施、有标牌、有制度、有队伍、有服务、有活动、有经费的“八有”标准,首创社区科普惠民服务站建设。2012年在“八有”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个一”。2013年,进一步制定实施了社区科普益民“四个提升”计划。2014年,制定实施了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实施决胜年意见,新增社区科普惠民服务站200家以上,使全市社区惠民服务站总数达到700家以上,覆盖率达80%。通过五年的实施(即2011年为启动年、2012年为推进年、2013年为提升年、2014年为决胜年、2015年为总结表彰年),到“十二五”末将实现全市社区建站覆盖率达到100%的目标,在推进社区科普惠民服务站建设的同时,规划和推进基层社区科普场馆的建设。

三、科普场馆体系持续发展的思考与举措

苏州构建现代化科普场馆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的作用,苏州将着力从三个方面完善现代化科普场馆体系。

1.以规范管理促进科普场馆由“软”变“硬”。针对苏州基层科普场馆数量众多、标准不一、管理松散的现状,市科协拟制定实施全市基层科普场馆管理办法,将各级各类社区科普场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工程范畴,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给予考核表彰,从管理上逐步实现由软约束转为硬考核。

2.以持续扶持推动科普场馆由“小”变“强”。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发展规划,继续发挥好各级财政经费引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持续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调动和利用各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雪中送炭”的科普惠民理念,特别是向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倾斜,积极参与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相长的基层科普馆建设。

3.以开放宣传倒逼科普场馆由“闲”变“活”。由于基层科普场馆利用率不高、科普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导致不少科普场馆吸引力不强、活跃度不够而被闲置,市科协将继续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每年发动参与活动场馆至少100家以上,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开放、扩大宣传覆盖面、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普场馆专业人才、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开展社区科普工作者职业培训等举措,倒逼各级各类基层科普场馆造血功能和内生活力不断提升。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和坚持,苏州基层科普场馆必将形成一个星罗棋布、繁花满园的完备体系,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科学明珠,洒落在人文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大地,无时无刻不在播撒着生生不息的科学种子,让市民在繁花满园的身边课堂追逐科学梦想。

  • 责任编辑: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管理员
  • 阅读次数:765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理论研究】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